书林漫步 经典共享 | 师者荐书:《我与地坛》
在荒芜之地照见生命的光
《我与地坛》
政教处 孙瑞合
在众多探讨生命意义的作品中,《我与地坛》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该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史铁生以其深邃的思想、质朴的文字,引领读者对生命、苦难、爱进行深度思索,用文字为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灵魂点燃一盏灯。
+ ✦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文字饱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 ✦ +精彩书摘
“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 ✦ +内容精要:于苦难中思索生命的真谛
《我与地坛》围绕作者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经历与思考展开。在青春飞扬的大好年华,突如其来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与迷茫中,地坛成了他的心灵栖息地。史铁生在地坛中,静静地观察着四季轮回,感受着生命的蓬勃与衰败。春天,园子里草木抽芽,充满生机;夏天,浓荫蔽日,蝉鸣阵阵;秋天,落叶缤纷,寂静中带着一丝落寞;冬天,白雪皑皑,大地一片肃杀。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书中,史铁生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令人深思。从最初对命运的不甘与绝望,到逐渐接受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归宿,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如何好好地活着。同时,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在他瘫痪后默默付出的一切。母亲的理解、包容与无私的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成为他重新拥抱生活的强大动力。
+ ✦ +推荐理由:点亮师生的精神世界
地坛的断壁残垣不是死亡的墓碑,而是生命的教科书。初次阅读《我与地坛》,作者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让我深受触动。史铁生用十五年光阴丈量这片土地,在雨燕的嘶鸣里听懂了永恒,在落叶的轨迹中参透了轮回。他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却在不公的深渊里掘出了希望的泉眼。当我们为生活的挫折唉声叹气时,地坛的古柏正用年轮书写着:残缺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阅读《我与地坛》,能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书中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与地坛》为我们带来了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思考。他的地坛是座精神的圣殿,提醒着每个在世俗中迷失的人:当世界喧嚣时,不妨走进内心的地坛,在静默中聆听生命最本真的心跳。那些曾让我们痛不欲生的裂痕,终将成为光照进来的地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成长。希望更多的人翻开这本书,开启一场触动心灵的生命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