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不安、焦躁……十五都过了,你还不在状态?

发布时间:2016-02-26 09:46:08

浏览量:

分享到:

    春节回来,心情如何?如果你觉得不过瘾,期盼继续下去,说明你这年过得还不错,节后即便稍有不适也能很快调整好;如果你有“过年关”的感受,那么,一定有令你纠葛的事情影响了心情,这种不安、焦躁的感受或许会持续到节后一段时间。过节回来你焦虑了吗?

  节后常见几种焦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春节期间,上亿人口的大流动、亲友频繁相聚、活动内容丰富等,都会对人们心理产生更多的刺激。曾有人用表情表现一周的心情,其中周日和周一的表情是“难过”和“衰”。同样,春节放假7天当中,心情最好的莫过于放假的第一天,而最迷茫的莫过于放假的最后一天。节假日过后,人们更易出现这些焦虑反应:

  上班焦虑:春节长假过后好多人难以进入工作状态,出现精神焦虑、心情浮躁、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这实际上是人们对节日的意犹未尽所带来的惆怅若失反应。

  分离性焦虑:这是节后离开家的一种情绪反应,在老人和儿童中最为常见。

  情景性焦虑:大龄未婚男女遭逼婚,已婚者因到谁家过年闹别扭,面对熟人打听收入、职位、房子时的尴尬。

  病理性焦虑:焦虑是人们普遍的情绪反应,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焦虑。一般来讲,上班焦虑、分离性焦虑、情景性焦虑现象并不是临床疾病或疾病障碍,因为这些问题并非导致个体出现严重的生活、工作、社会功能受限。临床意义上的病理性焦虑有着特定的含义或标准,比如以下几种常见的焦虑障碍。

  惊恐发作:反复、突然感觉到惊吓、焦虑,这种感觉在十分钟以内达到高峰,有诸如心慌、害怕、呼吸急促、全身不适甚至死亡来临等诸多异常感受。有的人还担心再次发作,担心发作带来一系列其他影响,并有相应的回避、防御行为等。

  广场恐惧症:单独外出时在车站、广场等公共场合,担心自己出现害怕、紧张或惊恐而难以获得帮助,进而可能出现回避前往、需要忍受显著痛苦的状态。

  社交恐惧症:明显持久地害怕暴露于陌生人面前或被人注意,如害怕当众讲话,害怕在别人面前进食、写字、表演等,害怕自己做出羞辱、难堪的行为,进而回避、退缩。当事人认识到这种害怕是过分、不合理的,但没办法克服,从而忍受着持久强烈的痛苦,妨碍正常生活与工作。

  广泛性焦虑症:与导致痛苦烦恼的情景并不紧密,表现为持续的诚惶诚恐、担心紧张、杞人忧天,没有明确指向,时间持久,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是焦虑障碍中最常见的疾病类别。

  特殊恐怖症:对特定的现象如飞行、登高、注射、血液等过分、持久地害怕。当事人认识到自己反应过重、不合理,但只能忍受痛苦或回避。

    过分追求完美要当心

  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是焦虑症的潜在易感人群。其中,有家族遗传焦虑症病史的人,其患病率约比常人高几倍。从心理学而言,过分追求完美,对任何事物都十分谨慎、细心的人更容易焦虑。

  完美主义倾向:过度追求十全十美的人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完美无缺,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所追求的事物上,往往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在一件事情尚未完成时,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

  过度关心自己或健康问题:有些人把精力、注意力过于关注自己身上,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担心身体状况或自己不确定的未来,渴求身体的完全健康与舒适感。因此,当他发现或感到自己有任何的身体症状时就会非常紧张,并总认为身体确实太糟,而现有的医疗条件又难以改变自己的不适,因而心理纠葛。

  自卑倾向: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容貌、身体特征、口才、学业成绩、体能状况等处处不如人。由于总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模式,以致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每当跟别人在一起时这种想法就无法阻止地涌入脑海中,使其无法放松跟人交谈或交往,总觉得自己与别人有很大差距。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难以接纳自己,导致内心总是忐忑。

  焦虑和抑郁常被混淆

  焦虑、抑郁是精神医学最关注的主要情绪问题。焦虑与抑郁常交织在一起。调查显示,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由于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与焦虑通常共存,因此有明显焦虑情绪时,要积极就医,甄别有无严重抑郁。

  一般而言,焦虑表现为心烦意乱、惊恐紧张,总是有怕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并伴有头晕、多汗、潮热、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焦虑与恐惧、烦恼也有区别,焦虑所感到的威胁和危险一般不具有现实性或不十分明确,而重性抑郁或抑郁发作通常要考虑如下一些表现,如肯定存在1或2项,且符合5项以上,基本上可描述为抑郁发作。

    心理差的人有哪些表现

  面对同样的刺激压力或事件,为什么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过年回来,人们难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有的人会很快平静下来,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有人则心情低落,甚至认为一切都完了,痛苦不堪。这是由于人们心理加工不同导致的,平时要警惕这4种不良认知方式:

  以偏概全:仅根据某个细节或非核心的部分信息,便对自己、他人或某个事件做概括性评价、下结论。

  自我中心:思考问题、说话、做事都是从“我”出发,难以理解别人为什么有跟自己不同的想法。

  固执思维:过于集中某一事件或人生某一时段,心理行为难以随同年龄或时间变化,不协调。

  负性思维:脑海里充斥着各种负性暗示,消极、悲观,比如“我无能”、“我无用”、“无望”、“没有人会真心喜欢我”等,否认任何与这些负性思维相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觉得“那不是真的”。

  现实中,人们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适宜的压力水平会提升人们的警觉与敏感性,促进工作、生活。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得避免形成夸大、非黑即白、绝对化、灾难化、固执不变、偏执嫉妒等认知偏差模式。除此之外,还要学会自我减压,可采取诉说、幽默、运动、培养兴趣等方式排解苦恼与困惑,不积累负性体验,不把工作带到家中;遇到压力尤其是较大刺激时,告诉自己流露的心理反应或行为都是正常的,这些心理现象会随时间得到改善,重要的是平稳度过这一段时间,把控住自己;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别拒绝亲友的帮助,必要时求助心理专业人员。(北京回龙观医院 徐东)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状态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中考失利该如何选择?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8高校恢复儿科本科招生 5年制毕业的医生能缓解紧缺吗

被遗弃男童两次与陪伴的人分离都会问:爸爸什么时候接我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