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的确值得肯定,这也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但众人过分热情的点赞让笔者担心:这种泛滥而廉价的“谬赏主义”不利于社会公德的底线意识。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不能谬赏,不要滥罚。”可见,谬赏与滥罚同样不可取。“谬赏”这个旧词加上“主义”,就成了新词。所谓“谬赏主义”,通俗的理解就是将“应该的”提升成了“需褒奖的”,把本该恪守的道德、秩序和责任当作需要大力褒奖和宣传的,其实质是拔高了普通行为,夸大了做好分内事的价值。可以说,“谬赏主义”泛滥,会拉低人们的道德底线,并可能导致道德底线的进一步下滑。
就这则新闻看,孩子在地铁车厢吐了一地,虽情有可原,但毕竟污染了公共空间,那么这位母亲及时清理干净自是应尽的责任,是对其他乘客的负责,是一种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就像不随意吐痰,不高声喧哗,不乱丢垃圾一样,这是每个公民尤其是成年人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否则,就应该受到批评或惩罚。既然是分内的事,做好了可以给予肯定,但无需过度赏赞。
这位母亲的做法受到这样的关注,也折射出当下突破道德底线的事屡见不鲜,在价值多元化和社会转型期,不少人的道德水准在下滑,人们的道德焦虑感在扩散,社会极其渴望美德重塑并发扬光大。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妈妈带孩子餐厅吃饭,竟拿饭碗给三四岁的孩子接尿,并且把碗藏于桌下。这样的奇葩行为不仅违背公德,还涉嫌侵害他人财物,这与主动清理呕吐物的妈妈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因为大家见到太多类似的不讲公德、不守秩序的现象,才显得“主动清理呕吐物”稀少、珍贵。
只有人人把公共场合当做道德“考场”,增强自觉自律及慎独意识,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与文明修养,树立规则意识和现代公众精神,自觉清理呕吐物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责任担当,并不再是被广泛“谬赏”的新闻。
教育也要避免“谬赏”。对学生良好言行及时肯定是对的,但过犹不及,不可随意拉低褒奖的底线;过分的赏识、廉价的掌声、泛滥的表扬,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道德养成。对违法背德事件的漠视自然要不得,但一味给学生灌心灵鸡汤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