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此举是教育部对习近平、刘云山两同志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抓住青少年这个根本,抓住学校教育这个关键,积极拓展互联网、新媒体这个教育平台,让爱国主义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更多形式创新、内容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载体,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片片绿水青山。
去年以来,“互联网+”的生动尝试让传统爱国情怀和现代网络行为碰撞出了历久弥新的火花。“小明带你过中国节端午”“小明带你过中国节中秋”“小明带你看2015年中国大阅兵”等适配手机端H5动画让爱国情怀变得生动贴切,让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对爱国的认识更加深刻;“端午小状元”“诗词里的中秋”等寓教于乐小游戏及一个个网上纪念馆让爱国情怀变成指尖上的表达。可以说“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将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更便捷、更生动、更主动地推广到社会,影响到民众。
互联网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关键场域,不仅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对爱国主义、国家观念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及行为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学生或是容易产生爱国主义已过时的错误认识,或是容易将爱国等同于强势、敏感、敌意的报复心态和不理性的行为,导致先入为主形成偏见,这无疑给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
相较于枯燥的说教式、填鸭式的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互联网、新媒体形式的创新,内容的生动,更容易让青少年学生接受。没有了说教式的枯燥,排斥心理自然就会降低,像“小明”那样在轻松愉快中带你认识传统文化,通过游戏体验深化对传统与爱国认识的教育形式就会容易被接受,无论是学生与家长,还是社会大众都愿意点赞分享。
此外,就传播途径而言,传统的课堂教育即使课堂内容再怎么积极健康,其自上而下的形式也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更何况在传统的考试测评体系下,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容易演变为走形式,对于学校而言,只要开展过就达标,对于学生而言,听不听那些内容都与考试无关,这也就注定了鲜有学校、家长愿意去关注爱国主义的教育的过程与效果。而新媒体空间的传播是扁平化的,是在朋友圈、熟人圈、粉丝圈里的传播,对所传播的信息的关注、接受程度自然就高得多,一条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也就容易让人们有争相转发的冲动,从而刷爆朋友圈,甚至变为朋友圈、熟人圈里的一个话题,激发起人们讨论的兴趣,这样的传播形式无疑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当然,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遇上“互联网+”,能否成果对接,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只是前提,关键还在教育内容,倘若只是把传统的课堂复制到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上,这样的“+”只有死路一条。学校“互联网+”“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的序幕既已全面开启,希望2015年时常刷爆朋友圈的“小明”能带给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以更多更有益的启发,从而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在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道路上激荡起爱国的情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