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原野上,隧道内,钢轨边,无处不是铁路人的身影。70后的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铁路人,我的父母,我的爱人都是铁路工作者。从小踩着钢轨,数着枕木,在铁路边长大的我目睹了铁路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三十多年前,还没上小学的我便跟着父母过起了流浪的工地生活,住着流动房,吃着大锅菜,看着露天电视。在我幼时的记忆中,父亲头戴安全帽,身穿黄马甲,手拿撬棍,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黑天明,只要一个哨声,他们便哪里需要到哪里,一刻都不耽误。部队是军令如山,铁路是哨声如山。父亲和他的工友们一年搬三四次家,干完一个工程搬一次家,对于他们来说,搬家不仅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件开心的事,大家一起拆旧家(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对旧家无丝毫的不舍),一起建新家。母亲带着我陪父亲过着这种风餐露宿的生活,吸着秦巴的氧,喝着汉江的水,这样一过就是四五年,但从没听到过一句怨言。经常听到母亲兴高采烈的说,“你爸他们又新建了一条铁路”,那时候的我心想,“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现在,火车成了我们出远门的第一交通工具,我国的铁路四通八达,每一条钢轨上都留有父辈的血汗。过节回家,父亲总要自豪的给我和女儿讲讲他们修铁路的英雄事迹,母亲在旁边骄傲的附和着,女儿在旁边听的津津有味,眼神中留漏出立志要做铁路人的信念。
1995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我报考中专时,父母亲毅然让我报考铁路学校,没能扭过他们(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上了包头铁路工程学校。1999年7月,如父母所愿,我被分回父亲的根据地——大巴山,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子承父业吧,我的铁路生涯也从此开始了。看着眼前一座座高耸的大山,深深的沟壑,稀少的人群,恶劣的生存环境,真有不知今昔是何年之感。后来在师傅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巴山精神”的感召下,在“巴山人”的影响下,我调整心态,面对现实,从“零”学起,把在校学习的知识和现场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很快掌握了实际工作技能,受到了师傅们的称赞和好评。后在全分局工务系统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生活中,我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他是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这是父母的愿望,必须找个铁路人嫁了)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凭着个人踏实和实干,两个人在工作中都小有起色,平时聚少离多,各有空间,悠哉美哉。
2003年,我们的宝贝——又一个铁路接班人出生了。后来,为了照顾孩子,我调到了安康机务段,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工务段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技能,看到了机务段女工们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看到了她们为机务段默默奉献的思想境界。我暗下决心,从头学起,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由于工作需要,我被抽到劳人科从事档案整理工作。面对两段合并后杂乱无章的三千多份需要从新整理的职工(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死亡职工)档案,我在劳人科师傅们的指导下,自学了《档案管理办法》、《档案装订标准》、《档案保管须知》等有关规定,将全段3000多本档案按照中组部档案管理要求全部从新整理一遍,并顺利通过了局档案管理三级验收标准。在整理档案的同时,我协助劳人科从事了有关的劳资管理工作。我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使我从一名普通的铁路女工成长为一名劳资人员。于此同时,我老公也由一名普通的火车司机一步步晋升为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铁路家庭,轨道边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在火车的鸣笛声中生活,在和谐幸福中成长着。
我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女工,虽然没有做出惊人的业绩,但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四自”精神激励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领略到一个铁路人的风采。
我骄傲,我有一个铁路人父亲;我骄傲,我有一个铁路人老公;我骄傲,我是一名铁路女职工;我骄傲,我在培养一个铁路接班人。一声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祝福,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平淡的生活,一份快乐的心情,一生简约的知足,这就是幸福,一个铁路人的幸福生活。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