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管陪同≠陪伴
32岁的于女士在一家网络媒体做编辑,为了方便照看三岁半的儿子,有些时候她会在家处理一些工作。尤其是晚上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为了能多陪陪孩子,她几乎很少参加朋友同事间的应酬,平时除了到单位上班,空闲时间大多都在家里照看孩子。
可是,于女士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她陪在孩子身边,但大多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她一般是上网刷各网站的新闻,或者看手机刷微信朋友圈,甚至有时带孩子去踢球,也是孩子和小朋友踢球她坐在一边玩手机。
说到陪伴质量,于女士坦言虽然自己整天和儿子在一起,但其实除了吃饭之外,其他的时间,母子俩几乎都是各忙各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基本都是以电视动画片和玩具为伴。于女士告诉记者说:“孩子的爸爸经常出差,主要是我陪孩子的时间多一些。很多时候,儿子会一遍遍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过来陪我玩橡皮泥吧,或者说陪我一块看动画片吧。”可每到这时候,妈妈的回答大多都是:等一会儿。
对此,鲁东大学心理辅导老师孔海燕表示,很多家长有时间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沟通,是当下最普遍的一种精神上的失陪。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都会把陪同视为陪伴。因此,他们可能会一边带孩子散步,一边刷手机上的娱乐新闻。面对孩子的互动需求,总是表现得十分敷衍,有时甚至会言语粗暴地大声呵斥孩子,让孩子自己去一边儿玩去。
命令说教≠陪伴
刘先生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虽然他平时工作繁忙,但对于女儿的教育却颇为用心。一周七天,他给女儿制定了固定的日程表。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练琴,什么时间学舞蹈……每天下班后,虽然很累,但刘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白天的任务完成了没有。由于女儿年纪尚小还比较贪玩,又爱睡懒觉,所以经常完不成爸爸布置的任务。每到这时,刘先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女儿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跟女儿讲各种大小道理,给她讲榜样的故事。
在刘先生看来,让孩子明事理,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是父母的责任。由于平时自己工作太繁忙,所以不厌其烦地说教,是最有效率的亲子教育。不过,在心理辅导老师孔海燕看来,刘先生这种用命令说教代替亲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做“耳边风”,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进步越少。并且,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物质满足≠陪伴
43岁的王先生结婚较晚,38岁才有了儿子,所以对孩子特别溺爱。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他总想尽办法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儿子吃的奶粉是进口的,小零食也是托朋友从海外代购的,衣物、玩具也都是品牌的,而且家里玩具多得放不下,即便是这样,只要儿子喜欢,他仍然不断地往家里给孩子买各种玩具。虽然儿子才5岁,可是光买各种玩具的钱就不下四五万了。
对此,孔老师表示,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子陪伴,也是当下城市家庭的一种常态。不少父母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殊不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带给孩子的心理给养,要比进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饰重要N倍。因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变得更有责任心,有梦想也有激情。
专家建议
心无旁骛,多和孩子互动
那么,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更有质量?少儿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伯美丽老师表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安全、放松和亲密的陪伴氛围。这种陪伴本身,应该拒绝说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让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悦的双向互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关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所需要的心理给养是不一样的。
1岁之前,除了亲密陪伴,还可以做抚触、共浴等。1-3岁,可以向外拓展,多带孩子去做运动或者做体验、探索性活动,以促进孩子的肢体、感官发育。
3岁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帮助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学龄后的孩子,可以多开展一些双向沟通,帮助孩子挖掘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还必须要给孩子留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空间,作为父母,不必事事代劳,只要在关键时候给他足够的支持即可。
啥是“隐性失陪”
所谓“隐性失陪”是相对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长们所忽视。具体来说,隐性失陪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给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具体表现为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长期隐性失陪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