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用3到5年时间,建立比较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错误思想在青少年中的蔓延。
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大学乃至全社会的永恒教育。而远离不劳而获,要从孩提时代抓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孩子们所说的:“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只有将劳动和教育契合起来才能做到。
当前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文课来完成的,除了咿呀几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少学生对劳动是陌生的,对劳动精神是冷漠的。劳动教育过去并非没有,只是在唯分数论的环境里被挤占到了边缘直至教育体系之外。劳动教育的回归,还需要全局调整的配合,为它腾出相应的空间和时间。劳动教育首先得让学生们切实感到,劳动可以促进他们的文化课学习,且有益于身心发展,进而感受到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
但是劳动教育又不能止于课堂。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毕竟,劳动教育不仅是传授几项动手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导入。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劳动最光荣”,但现实中却发现劳动者不受尊重的例子层出不穷,那么又如何让学生发自肺腑地信服?这样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又怎么会坚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劳动者足够尊重,分配机制足够合理,保障足够充分,不让一些劳动者呈现出“弱势群体”的观感,那么又何愁中小学生不以劳动者为榜样?又何愁劳动教育不入脑、不入心?劳动教育这门课,要学好的不仅是中小学生,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